IM体育官方网站广州公园几多变 岁月流转景常新

发布时间:2024-06-12 14:41:04    浏览:

[返回]

  IM体育官方网站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一百多年前,广州引入“公众所有,平等共享”的现代公园理念,率风气之先建成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海珠公园等服务市民的公园。从此,一个个鲜花似锦、生机盎然、人文荟萃的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今,这座城市错落分布着1400多个公园,点缀着人们的生活。童年的欢笑时光、青春的诗意季节、成年人的放松一刻、老人惬意与安适的驻足,都与它们息息相关。一座座公园,成了人们生活里最长情的陪伴。

  “公园”一词的古义:特指官家花园,供少数人娱乐所用。“公园”一词的今义:指供群众游乐、休息以及进行文娱体育活动的公共园林,最本质的特点是公众性、平民性和开放性。

  “公园”一词的古今含义截然不同。“公园”一词最早见于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魏书·任城王传》,其中有“表减公园之地以给无业贫口”之句,意思就是建议减少官家园囿,将土地分给无业的贫民。在中国古代,“公园”一词,特指官家花园,供少数人娱乐所用。说到“公园”一词的今义,根据当代《汉语大词典》,“公园”是指供群众游乐、休息以及进行文娱体育活动的公共园林,最本质的特点是公众性、平民性和开放性。

  公园文化的萌芽在中国古已有之。古代一些官府园圃或者私人园林就具有向民众半开放的性质。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会所在地兰亭,就是公园的雏形;唐代,休闲文化深入平民生活,长安曲江池定期向公众开放;南宋的西湖集皇家园林、众多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于一身。这些场所都带有早期公园的基因。

  广州“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四季繁花似锦,绿意盎然,孕育出“畅朗轻盈、精巧艳丽、求实兼容”的岭南园林。古代,广州虽无以“公园”二字命名的园林,但公共空间早已有之。

  菊湖就是古代广州的一个公共空间。它是三国时吴国刺史陆胤率军民开凿的人工湖,唐代被开拓成游览区。据考证,菊湖在今越秀山南麓一带,自唐后期起,此地一直是风景区;宋代,“菊湖云影”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古时,菊湖一带广种木棉,每逢木棉盛放时,来此踏青游玩的人络绎不绝。“花敷殷艳,十里相望如火”,说的正是古人在菊湖一带赏木棉的情形。

  如今北京路附近的西湖路,在南汉国时期是一个广袤的人工湖,名曰“西湖”(西湖路的地名正由此而来),亭台楼阁,点缀湖上。当时,这里是皇家园林,到了宋代,西湖一带被开放为士大夫雅集之处,既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之所,也是公共风景游览胜地。如今教育路旁的药洲遗址仍有很多诗画碑刻,正是文人墨客游玩留下的印记。

  除菊湖、西湖之外,广州还有一些具有公共性的游览胜地,浮丘石就是其中一例。浮丘石本位于今广州中山七路东段,是珠江中的一座石岛。宋明时,浮丘石上筑有亭台楼阁,栽植荔枝、梅、竹等,文人墨客纷沓而来,开创“浮丘诗社”。广州城里有座番山,在宋代是广府学宫后花园,到了明代又成游览胜地,入列明代“羊城八景”,前来游玩者络绎不绝。

  当然,这些呈现出一定公共性质的游览胜地与现代意义上的公园还相去甚远,只能说是早期公园的萌芽。

  早在清代中后期,广州十三行里的外商就在商馆内建美国花园与英国花园。后来,沙面靠珠江一侧建有带大草坪的公共花园,对公园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1868年,上海外滩公园在租界落成,其英文名Public Park被译作“公共花园”或“公家花园”。1905年,《申报》将其简化成“公园”二字,这一称谓从此流行开来。

  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现代城市公园的确是新鲜事物。晚清年间,清政府派了五位大臣出洋考察西方的“导民善法”,他们回来报告了四个新事物,分别是博物馆、图书馆、公园和万牲园(动物园)。不过,这四件新鲜事物在中国“落地”时,全被归于公园的框架中。

  提倡兴建公园的人士认为,公园“有益于民智、民德”。于是,20世纪初的中国出现了一批对国人开放的近代城市公园,其中有齐齐哈尔龙沙公园(1904年)、天津劝业会场(1905年)、昆山马鞍山公园(1906年)、无锡锡金公花园(1906年)等。

  清光绪年间,广州首个名字内带有“公园”二字的园林——黄埔公园在长洲岛诞生,门口挂有两广总督岑春煊题写的“黄埔公园”牌匾,东侧有柯拜船坞,西侧是黄埔鱼雷局的机关楼,北临长堤,堤外是珠江;园内花红柳绿,沿牛膀山而上,山腰有琉璃瓦半山亭,山顶有望江亭。不过,长洲岛彼时为郊区,市民不便前往,且该园主要是供鱼雷局官员休闲娱乐之用,故而虽有“公园”之名,但公众性、平民性和开放性大打折扣。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师生在紧张的训练、学习之余,经常到此休闲。如今,公园遗址位于黄埔造船厂一角,唯牛膀山上留下了两个亭子,向人们诉说往事。

  开设公园的初衷是启蒙和培养现代公民,广州历来得风气之先,设立公园也不例外。民国肇始,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对广州建设“花园都市”寄予很高期待。他认为,广州具有建设“花园都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倡议在广州兴建公园。

  1918年,《广州市市政公所布告(第一号)》列明了五大事项——“拆城基、辟马路、设市场、设公园、设工厂”,设公园就是其中之一,并“择定旧抚署为第一公园”。

  1921年10月12日,广州市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正式对外开放,由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他早年攻读于康奈尔大学,担任这一设计任务时才25岁。他把西方的设计元素融入公园设计,注重中西合璧,以南北向道路为中轴线,与广州城旧中轴线重合,轴线左右对称,布置四组花坛,内有喷水池等。大门设计采用意大利三间柱墩式,中间宽可通车,两侧设小门以便出入。

  当年的新闻称,第一公园建成之时,20万市民第一时间争睹风采。1926年,第一公园易名为“中央公园”,后来公园内又建了音乐亭、网球场等。广州无线播音台(电台)亦在此开播。

  民国初期,在国内很多城市,逛“公园”算是高端享受,但广州的第一公园却早早实行了“免费制”。创办于北京大学的《现代评论》杂志因此大为感慨,发文说:“请你到广州去,第一公园不要买票,谁都可以进去观赏,哪里有什么贵族与平民之分?”

  第一公园绿草如茵,树高叶茂,空气新鲜,令人身心愉悦。公园这种既开放又私密的公共空间,备受年轻人青睐。很多新式婚礼也在公园举行,其中,广州第一届集体婚礼就于1935年12月1日在中央公园举办。

  第一公园还开展了各种公共活动,首次大规模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庆祝北伐胜利、赈灾募捐、节日游艺、官员就职典礼等活动都在此举行。

  有趣的是,该公园还曾有虎、象出没。1928年,一只老虎从广西被送到广州中央公园,给公园增添了不少生气。1946年夏天,一只大象被带入广州城,露天豢养于中央公园,供市民参观。为了让大象生活条件改善,当年12月,市工务局拨款在中央公园内建造大象木屋一座,为大象遮风避雨。大象很快成为“明星”,深受游客尤其是儿童喜爱。

  超高的人气加平民化路线,也给第一公园的管理带去了一些困扰。怎么维护好公园呢?1923年,广州出台公园游览的细则,内容共13条,包括暂定每晨六点钟开放,十点钟关闭;不得践踏草地;花卉果木不得擅行采摘;违者送警重罚等。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园规则之一。

  从地铁“公园前”站出来,人民公园就在眼前。树影婆娑,街坊或在音乐亭内高歌,或在阴凉处打太极拳,或惬意聊天,各安其所、自得其乐。岁月荏苒,100多年过去了,这里积淀下广州人的集体印记。去年,人民公园历史文化厅在公园一角落成。走进其中,仿佛走进一条穿越百年的时光隧道。这里能回看40、50、60、70后记忆中的大象、儿童游乐场、观鸟区;还能回顾公园举办的各届中秋灯会、迎春花会、秋菊展、邮市等,昨日时光在此重现,亲切又温馨。

  广州第一公园顺利落成,但第二公园、第三公园命运多舛。第二公园选址东较场,面积逾13万平方米,比第一公园还要大。但1922年为筹集军饷,东较场被划分成多个区块分别拍卖。最终,第二公园未建成。

  第三公园选址海珠石(今长堤一带)。1926年7月4日,公园建成开放,面积约4000平方米。最初,该公园拟名为“广州第三公园”,后来采纳市民意见,定名为“海珠公园”。

  海珠公园的建筑风格中西交融,呈东西轴对称形状。沿着中轴线,程璧光铜像、铜壶滴漏亭、李忠简公读书处、音乐亭、喷水池等错落。夏季周末,常有乐队前来音乐亭演奏,吸引了大量游客。1928年11月,游园者达13万余人。不过,到了1931年,因经济发展需要,海珠石与长堤马路连成整体,一条新马路(即今沿江路)穿过公园所在,存在仅5年的海珠公园就此消失。

  统计显示,截至1934年,广州市建成了中央公园(今人民公园)、观音山公园(今越秀公园的一部分)、东山公园、海幢公园(旧称河南公园)、永汉公园(今广州中山四路南越王宫署遗址)、净慧公园、石牌公园、白云公园等9处公园。

  20世纪50年代,文化公园落成。此后,广州掀起建设公园的热潮。1949年到1959年间,广州修复海幢公园,开辟沙面公园,新建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植物标本园(今兰圃)、流花湖公园、东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麓湖公园、晓港公园、东郊公园(今天河公园)、华南植物园IM体育官方网站、海员公园(今黄埔东苑)、广州动物园(迁址重建)、芳村公园(今醉观公园)、蟹山公园等,全市公园数量达20个。

  从广州地铁六号线、八号线交会处出站,就到了广州文化公园。这里闹中取静,十三行博物馆、棋文化国粹馆、水产馆、中心台等依次映入眼帘,自然人文、会展商贸、群众文化、体育健身等在此有机融合。

  广州文化公园的故事,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1951年,经三个多月的建设,12座展馆在这里拔地而起,之后举办“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两个半月间共接待153万人次。交流会结束后,场馆被改建成带地方博物馆性质的文化园地,名为“岭南文物宫”,1956年又改名为“广州文化公园”。巧的是,“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岭南文物宫”“广州文化公园”三个名字均由题写。

  广州文化公园中的水产馆中有一副鲸骨、长达17米,被视作“镇馆之宝”。除了展览馆,广州文化公园还有露天剧场、音乐曲艺厅、溜冰场、游艺室和棋坛等,深受街坊喜爱。

  1956年,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了“穗港象棋名手友谊赛”,广州棋手杨官璘、陈松顺对战香港曾益谦、黎子健。双方开赛前,报纸广为宣传,开赛时穗港电台现场直播战况IM体育官方网站。当晚,公园内观众如云,达十万之众,公园之外,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听直播。棋赛轰动五羊城,棋坛一代宗师杨官璘从此威名远扬,广州文化公园如今还留有其雕像。

  文化公园中心位置有一个舞台,叫作“中心台”。文化公园有个“惯例”,但凡有名演员来广州演出,都要千方百计请他们光临中心台,给现场观众献演一两个代表性节目。精彩演出往往全场爆满,常常“高台一出戏,场下万人观”。在老广记忆中,朱逢博、胡松华、才旦卓玛、侯宝林、马季、刘诗昆等都曾登上中心台。粤剧大师红线年代从香港返回内地,还未正式演出,便先登临中心台,用红腔演唱一曲,作为献给广州观众的见面礼。

  70多年来,“迎春花会”“中秋灯会”“羊城菊会”是文化公园坚持不辍举办的“一年三个重头戏”,是深入老广记忆的传统文化盛事。1953年,公园首次举办菊会,“满园尽带黄金甲”的场景让广州人如痴如醉。1965年,菊会上还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几个外国友人站在一盆大立菊旁反复观察、来回徘徊。他们疑惑“自己国家也有菊花,为何中国的菊花开得这么好?”工作人员翻查资料后找到了答案:中国是菊花原产地,三千多年前《礼记》就记载,中华大地有一种“正色唯黄”的菊花,后来菊花传至日本、欧洲。

  从广州文化公园的落成开始,广州掀起建设公园的热潮。1949年到1959年间,广州修复海幢公园,开辟沙面公园,新建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植物标本园(今兰圃)、流花湖公园、东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麓湖公园、晓港公园、东郊公园(今天河公园)、华南植物园、海员公园(今黄埔东苑)、广州动物园(迁址重建)、芳村公园(今醉观公园)、蟹山公园等,全市公园数量达20个,是之前的两倍多。

  其中,四大人工湖的开凿与公园的开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50年代,每当暴雨季,今麓湖一带的上下塘、登峰常成“内海”。流花地区、东风西路一带,包括大北立交桥等,每逢大雨和汛期,也往往遭水浸。荔湾区逢源街华贵路一带,一下暴雨就容易内涝。东山湖一带古时是东濠涌与珠江汇合口,湖沼交错,蚊虫滋生。麓湖、流花湖、荔湾湖、东山湖的开凿以及公园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洪涝,也让市民有了风景秀丽的公共空间。

  流花湖公园北门矗有一巨石,上刻《广州群众义务辟湖碑记》,记录了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1958年2月,广州市政府发动干部、工人、学生及居民义务劳动,挖湖筑坝整治环境……群众踊跃参与,参加义务劳动的达170多万人次,挖填土100多万立方米,逾年四湖始成,从此洪患息,涝孽解,空气得以调节,耕地尤赖灌溉,继而开园道、植林木、筑亭架桥、栽花种草,辟作公园……

  广州的公园还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1986年10月,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期间到访广州,曾到流花湖公园“打卡”,并亲手栽种一株从英国带来的橡树。如今,这株橡树枝繁叶茂,矗立在公园一角。

  改革大潮起珠江,广州公园亦日新月异:在郊区,流溪河、石门、帽峰山等森林公园陆续建成;在城区,一批精品工程陆续落地。今天,公园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公园里赏景、社交、锻炼、休憩……公园,让生活多了色彩,让城市生机勃勃。

  “爱她,就带她去云台花园玫瑰园……”这是广州年轻人的“恋爱经”。1995年建成的云台花园成为年轻人的“拍拖”胜地,里面有大面积观赏草坪、玫瑰园等14个景点,辅之以夜景灯光和音乐喷泉,一步一景,令人心驰神往。

  广州公园融合中外造园手法。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敏看来,云台花园受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宫廷花园的影响较大,充分表现了“花城无处不飞花”的造园主题。这种兼容并包的特色在广州并不少见,草暖公园、东风公园都有一定的英国园林情调;珠江公园则吸收了美国和日本现代造园的手法。

  21世纪以来,简约大气的新型公园在广州陆续涌现,功能十分丰富。珠江新城内的大小公园、从化青云公园、增城广场、花都马鞍山公园、萝岗香雪公园、南沙滨海公园、番禺城北公园等就是其中翘楚。

  珠江新城是全球300米以上建筑密度最高的地段之一,但也有花城广场、珠江公园、海心沙、临江带状公园等多个低密度的新型公园,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最佳场所。

  花城广场南面,广州塔高耸入云,与南边面积约11平方公里的公园——海珠湿地遥相呼应。海珠湿地面积相当于3个纽约中央公园或1.8个杭州西湖,是全国一线城市中规模最大的生态绿核,被誉为广州“绿心”。

  海珠湿地开放后,南岗河湿地、南沙湿地、花都湿地、海鸥岛湿地、贝岗湿地、大沙河湿地等一批湿地公园先后诞生。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的新型公园大多不设围墙,诸多以前有高墙的公园亦开始“拆围透绿”。有人评价,这也是在打破无形之墙。公园景观与城市街景融为一体,公园的“绿”透出来,让市民看到广州之美,公园更加亲民,传递的是城市以民为本的温度。

  今天,广州的公园还多了许多文化气息。越秀公园东秀湖畔,树荫下一栋乳白色的二层建筑引人注目,这就是陌上花开里的花城书房。走进书房,书香、花香、茶香扑面而来,市民慕名而来,有人静下来,品读广州故事;读累了喝口茶,看看红花绿叶,消散困意;看完散散步,公园里绿荫环绕,鸟语花香,千年文化名山的魅力近在眼前。

  公园免费开放,是广州人收到的幸福大礼包。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人民公园、荔湾区青年公园先后免费开放。2009年7月1日,广州一次性将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东山湖公园、麓湖聚芳园、星海园、聚龙山、火炉山等32个公园免费开放。多个公园免费开放后的首日游客暴增:聚芳园、星海园接待游客比平时增5倍;雕塑公园的游客数量是平时进园人数的3倍多……“免费”举措让市民与公园更亲近。

  早晨,广州大大小小的公园里生机勃勃,人们或引吭高歌,或健步如飞,或信步休闲,新的一天被唤醒了。街坊陈志宏喜欢带上家人逛天河公园。“这里有大片绿地、树林、湖泊,空气清新IM体育官方网站,一家人可以在湖边散步、跑步、骑车,或者在草坪上野餐、玩耍,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还可以带孩子们逛逛园内的粤晖园,感受岭南风情,休闲之余还能增长知识。”

  傍晚,珠江新城里的公园是附近市民休闲的最佳场所。哪怕只有一会儿空闲,街坊瑶瑶也要从花城广场旁的写字楼来到珠江公园跑步。“忙里偷闲逛公园,是应对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态度。从写字楼来到公园,一下子就能转换心态。”瑶瑶说。

  近两年来,每到周末,街坊罗梓威喜欢带孩子到二沙岛的大草坪露营。他发现,大家的露营热情都挺高,要想有好位置,就必须赶早。周末的二沙岛草坪上,人们玩飞盘、踢球、下棋、泡茶、放风筝……玩得都很高兴。其实,这样的场景在广州的多个公园里都能见到,公园成了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标配”。

  广州的公园也是年轻爸妈“遛娃”的好去处。番禺区万博商圈四海城有一个恐龙公园,每天都有家长带着孩子前往“打卡”。各种各样的“恐龙”叫声此起彼伏,“小恐龙”还会突然从蛋里冒出来,不少孩子玩得乐此不疲。

  广州还建成了13个儿童公园,拥有全国最大的儿童公园体系。“到儿童公园‘遛娃’,小朋友能玩一整天。”宝妈王苇来说,广州多个儿童公园成了她的“遛娃”神器。王苇说,今年六一儿童节,广州儿童公园打造了“1米高度”的风景,巡游花车装点鲜花和气球,“萌”味十足的童趣巡游方阵对小朋友产生了不小的吸引力。

  公园还为人们认识自然、亲近科学提供了空间。科普作家瘦驼已定居广州约4年,他常陪伴家人到二沙岛、黄山鲁、火炉山、天河公园、大学城中心湖等公园游赏。他说,广州公园四季常青,生态丰富,也是科普首选之地。

  抚今追昔,从古时公园的萌芽,到延续百年的公园建设潮,广州的公园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丰富,为广州人带来越来越多的“小确幸”。据统计,至2023年底,广州建成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生态公园等各类公园1426个。广州正努力建设城园融合的全域公园城市。计划到2035年,广州公园不少于2000个,让城市更有面子、让市民享受“里子”,给广州人带去更多的幸福源泉。

  人民公园园址从隋朝起至清末均为官署。1921年,公园向公众开放,定名为第一公园。1926年改名为中央公园,1966年更名为人民公园。园内石狮、石屏均为清代遗物,其中一对肇庆白玉石狮已有300多年历史。

  广州文化公园园址在清代是十三行的核心区域。1951年,广州在此举办“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后辟为广州文化公园。“迎春花会”“中秋灯会”“羊城菊会”是70多年来公园坚持不辍举办的“一年三个重头戏”。

  1958年,广州市发动干部、工人、学生及居民义务劳动,开挖麓湖、流花湖、东山湖、荔湾湖。湖建成后,周边洪患息,涝孽解,继而开园道、植林木、筑亭架桥、栽花种草,辟作4大公园。

搜索